颜子所以亚于圣人,而孟子期之以禹稷之事业,岂非内圣外王之学已备故邪?【42】成己、成物显系《中庸》所说的合外内之道。
因顺本性则天下人都听从,违逆本性,那么即使制订了法也不能执行。如将心性返回本原,心绪遨游于虚无之境,即能破除莫知务通也,不明于类也的心之塞即心性的盲区和障碍。
把受之于天地的元气聚拢在心房玄关,持守而不散失,便能与天道相通,以此隐修,怀抱仁爱诚实之心,其教化便如神如风。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人的形体与五官都是模仿上天: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察四时季孟之序,以立长幼之礼而成官。张扬了善就使士人争名誉,知道了利的产生就使人民争功劳。
很多人把道家的这种君臣因循、因顺治理方法理解为消极、被动,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人主之术以无为为原则,君臣异道而和谐。绘事后素是指在朴素(人的本然之性)的基础上描绘,着色点染成美轮美奂的文化产物。
对于古人言周制尚文者,王国维认为乃盖兼综数义而不专主一义之谓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周文指西周以来的文,即西周初年以来创设的礼乐文明。文明这一语词首见于《周易》,文化二字则首见于汉代著述中【8】,当然它们不完全等同于今日之文明(civilization)和文化(culture)。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再回头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司马迁直言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论语》讨论的文,涉及面很广,除了礼文制度和语言书册之外,还能促进我们对文明文化以及历史等重要问题的深入理解。《学而》作为《论语》首篇,开篇就点出了学,文这个字眼也第一次出现在《论语》中。《论语·先进》提到的孔门四科之一的文学,应从经典之文、经典之学层面予以把握,因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literature)。所谓郁郁乎文哉的文就是以西周以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秩序。
(《论语·颜渊》)以上两段话中的文,对应着质野史。(《论语·述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了先行后文,文,行,忠,信则反之,是先文后行。子安宣邦,2017年:《孔子的学问:日本人如何读〈论语〉》,吴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两汉儒家学者认为是孔子整理了六经。
而朱熹将焕乎其有文章的文解释为礼乐法度(参见《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泰伯》),则较为确切。西周春秋时期围绕、聚焦于德礼的思想史料屡见不鲜。
仁看不见,但要通过文才得见,要通过文教、礼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真正地实践。《周易·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论语·学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所极力强调的仁倘若不诉诸具体的社会伦理实践就无法落实,行则是具体的德行实践,包括孝悌忠信等。李泽厚,1985年:《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昨,小而后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四教之首的文当指贯彻了仁的内在价值的文教、礼文。
2后世儒者复井田再到晚近时代的相关实践,却滥用了均之意。孔子在谈及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时,对治理不归服的远人提出了修文德以来之(同上)的方法,这是针对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同上)的社会状况而言。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再有: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这两段话,崔述《洙泗考信录》认为似一时之言,而记者各记所闻。实际上,从礼乐文明角度理解和把握孔子所说的文,既重要又合理,因为孔子时代前后的文需要进一步追溯到西周初年以来的制礼作乐,长达数百年礼乐文明才是理解文的深刻历史背景。
然而,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德礼体系行将就木。综上,早期思想史中的文不仅指礼文、仪式、德行,同时更被赋予某种内在价值和精神气质意义【5】,只不过西周春秋时期的文依附于德,而《论语》开创了仁礼互动的新生面,从而为文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论语·颜渊》)这句话表明仁礼之间的关系乃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文王质文,故天昨之以天下。总的来说,孔子所谓礼,基本上继承了西周春秋以降的一般观念,不出传统思想的范围。《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
如果说《易传》是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的思想遗产,其内容正是推拓、深化了儒家哲学天人之际的视野和理论。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儒林传》)8《易传》始言文明,例如天下文明(《周易·乾·文言》),文明以健(《周易·同人·彖》)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周易·大有·彖》)文明以止,人文也(《周易·贲·彖》)内文明而外柔顺(《周易·明夷·彖》)。
(参见《史记·孔子世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则概括了儒家学派的特征,精准地指出了儒家学派以六经为经典依据、以仁义为思想宗旨。他说:更重要的是,它也很准确地点出了诸子百家兴起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参见郑开,第84—87页)春秋时期的礼已经被明确赋予了抽象的价值涵义,被认为是德目之一。如刚毅木讷温良恭俭让等就是具体语境下仁的体现。孔子似乎很少讨论较抽象的性与天道等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杨伯峻,1980年:《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也就是说,人文秩序与天道法则间存在某种隐秘而内在的关联。《马王堆帛书周易·要》称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张政烺,第160页)。
在孔子看来,先王(圣人)之道寓于经典之文,礼乐之文则贯彻着仁的精神价值。黄怀信对《论语》与孔子之道的详细分析中专门在上篇词义篇‘文下篇思想概念篇‘文与‘行中讨论了《论语》中的文(黄怀信,第134—136、246—247页)。